深圳ISO9001认证中对“7。1”条款往往争议较大,过程质量控制所需
要的工具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。
(1)机械装置的“自控”
机械自动控制是机械通过本身配置的高灵敏度仪器、仪表等控制机
构,自动对过程或产品进行测量,并将测得的数值与规定进行对比。根据测
量值符合规定的程度对操纵装置发出不同的指令,操纵装置按指令进行不断
的调整,从而实行过程调节,达到控制的目的。
这里,操作人员不必进行诸如测量、记录数据和调整过程的重复劳
动。工作的重点应转到保持自动控制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,以及及时排除
故障、记录、汇总和研究数据方面,以便了解产品质量波动趋向,进而决定
需要采取的措施 。
(2)生产工人自控
车间工人通过自检得到了数据,将数据和规定对比,根据数据符合
规定的程度作出是否要调整的判断。操作者的“自控”是调动工人参与质量
管理的积极性、进行过程控制、确保产品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。操作者“自
控”的形式很多,这里只重点介绍“三自一控”。“三自”是自检、自分、
自打标记;“一控”是控制自检准确率。“三自一控”适用于关键过程、对
下道过程或成品有较大影响的过程及特殊过程。要使“三自一控”正常开展
,管理者必须为操作工人提供以下必要的条件:
①明确待控制特性值的质量要求,如产品的规格和样品。
②详尽地规定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,如提供工艺过程卡、操作指导
卡等。
③提供过程出现异常时指导调整的文件,如机床调整卡等。
④提供完好的测量和监控装置,如量具、测量仪。
⑤提供刻有某种标记的橡皮章或钢印,必要时还应规定打标记的部
位。
实施“自控”人员的技术水平必须满足所控制过程的要求。特殊过
程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,使之了解这些过程的专业知识,掌握操作
技艺,并经考试合格,持有“操作证书”。
以上条件满足后,就可开展“三自一控”活动。操作者在零件加工
完毕后,首先进行自检,然后将合格和不合格品分开堆放,并在合格工件指
定位置上打特定的标记。班长、质量员或检验员应对操作工人的自检率和自
检准确率进行核对检查。为了加强操作者的责任心,应将自检率和自检准确
率纳人岗位责任制进行考核,实行奖励和惩罚。
(3)质量控制点
过程质量控制点的日常控制对象应是监视过程能力的波动、检测主
导过程因素的变化和调整主导过程因素的水平。通过监视过程能力波动可得
到主导因素变化的信息,然后检测各主要过程因素,对有异常变化的主导过
程因素及时进行调整,使过程处于持续稳定状态。
①主要过程因素的控制。在生产技术准备阶段,已通过过程调查和
分析,用过程质量表的形式确认了主导过程因素,并针一对每个主要过程因
素制定了控制标准。在制造过程中应执行这些标准。按这些标准规定,定期
地对操作者、设备、夹具、刀具、材料、检具、操作方法、环境等主导过程
因素进行检查和测定。将检查和测定的结果与标准比较,看是否符合标准规
定。若不符合,需及时进行调整,使这些主导过程因素的变化保持在标准范
围内,并将检查、测定的情况记人规定的表格,作为质量改进和调整过程控
制手段的依据。
②监视过程能力的波动。监视过程能力波动的工具很多,如概率纸
、控制图等。制造现场需对过程能力波动情况作粗略估计时,计量值可用“
正态概率纸”,计数值可用“二项概率纸”。控制体系要求对过程能力波动
情况作精确估计时,应用控制图。过程质量控制点上用什么控制图在生产技
术准备阶段制定控制计划时就已作了规定。生产制造阶段主要是绘制、观察
分析和处置。
③控制效果的确认和控制手段的调整。过程进行控制后,对效果必须
进行确认。确认方法有“过程审核”、“过程质量控制点验收”等。不论用
哪一种形式均应完成以下两项任务:一是检查主导过程因素的波动是否处于
标准范围内;二是计算过程能力指数或合格率,看其是否达到规定的过程质
量水平。若主导过程因素水平的波动处于标准范围内,过程能力又符合质量
要求,则控制效果为良好。反之,效果不好,应进行调整。
过程控制手段的调整,有控制界限线的调整和主导过程因素的调整。每当过
程发生变化或预见到将有变化(技术要求的提高、批质量水平的提高)时,
需要重新计算控制界限线。计算新的控制界限线主要的依据是过程发生变化
后的统计数据。过程发生变化时,主导过程因素也会起变化,原来的主导过
程因素可能成为非主导因素,而原来的非主导因素可能上升一为主导因素。
这时,需要重新进行过程调查分析,确定新的主导过程因素和控制标准。
④信息处理。生产制造过程中,各种数据是反映过程控制效果的重要
信息。过程控制系统应对这些数据的记录、分析、处理、反馈作具体规定。
要明确规定记录的格式、分析处理的人员、分析处理的方法、反馈的渠道、
反馈的频次等,以便各级职能人员掌握过程质量状况,及时进行调整,达到
持续生产合格品的目的